# 书评笔记

# 社会学

# 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

分税制改革断了地方政府的财路。

我记得96年左右我们那里的政府似乎特别困难,“人头税”涨得很快,农民都交不起了,甚至听说zf组织地痞流氓上门抢钱粮。我印象深刻是因为我家也被强行开仓放粮了,当时很小五六岁左右,比较害怕。不知道跟分税制改革有没有关系。

没想到呀,土地财政救了地方政府,也算是人口红利的一部分。这也理解了为啥中央一直喊要控制房价,但几乎没啥成效了。但人口红利终会消失,我们应该可以看到转折点。

国人有执拗的储蓄习惯,中央把税的大头都收了,房子价格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间接收了一大波税,来支持政府运转、发展经济。

房价抑制消费不言而喻,中央靠消费驱动经济,地方靠“房价”驱动,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似乎有点懂了,不知道对不对。

# 与社会学同游: 人文主义视角

有人曾问我阅读的动力,我借用了一句逼格很高的话来回答: “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”,理解这个世界即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,所以个人阅读基本都不自觉地围绕这个主题。

人类作为社会动物,理解世社会运行规则自然绕不开社会学。

我对社会的认识是从愤怒开始的。在高中初尝不公,一直处于底层(后排)。正当时遇上了韩寒,这份愤怒蔓延到整个教育制度、社会体制,恨不得来一场革命。。

如书中所说 “这种愤世嫉俗的态度本身是幼稚的,其根源常常是缺乏历史视野”,彼时的愤怒是因为感觉不公,而没有理解背后的规则。

现在已经认识到社会分层的原因和必要性,也自然理解了学校中的一些规则。当然,依然很喜欢韩寒,这么久没出书是不是跟这个世界和解了?

三十而立,如今枷锁已打造完成,无路可逃。想对那些呼喊“抛弃所有,方得自由”的小年轻说,你们离“牢笼”只差一个女孩子的距离。

“社会学的认识本身就敌视革命的意识形态,这并不是因为社会学有一种保守的偏向,而是因为它不仅看穿了对现状的幻灭感,而且看穿了对未来的虚幻的期待;须知,虚幻的期待就是革命者习惯性的精神营养。”

# 大国大城:当代中国的统一、发展与平衡

中国体制结构是自上而下的,使得我对未来总有种不安全感。

底层屁民影响政策的途径只有两个:舆论;用脚投票。近年来舆论控制越来越紧,用脚投票门槛又太高。唉。。

很佩服作者能为社会而忧,用自己的理性与知识改变中国。

# 小岛经济学

故事非常精彩。
看完本书总算能明白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含义了,理解了中美贸易关系,四万亿、调整基准利率、房地产、刺激内需等等政策的目的及影响。

# 论中国: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

书名有些奇怪。

书的内容是从美国外交视角介绍中美关系的曲折历程。可以了解到许多中国现代历史,这是不可能在历史教科书上学到的知识。

历史书教科书故意略过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,或简单描述事件却隐藏真相。。而本书对这些事件做了详尽分析,正是吸引我的地方。阅读外国书籍来了解本国历史也有点嘲讽意味。。

本书的目的,主要从中国文化(特殊性)、地缘政治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现代的外交政策。希望为未来中美关系(世界秩序)建设提供参考。

# 文学

# 脂砚斋评石头记

红楼梦一定要看一遍弹(脂)幕(评)版(本)呀,不然很多细节要么没看懂,要么忽略了。

多年前一周目过完,感觉红楼梦诗词很美,内容无非是公子小姐们的言情故事。后看了《荣国府的经济账》,才发现细节如此精确、丰富。 于是打开本书,读完感觉《红楼梦》就像精雕细琢的艺术品。

写作技法让人惊艳,无怪乎脂砚斋狂吹: 新奇异常、草蛇灰线、虚虚实实、画出来了。。。动不动就对比喷一顿流行小说。

比如一个“画出来了”的场景,描写宝玉偷看小红: .

.....独不见昨日那一个。宝玉便靸了鞋晃出了房门,只装着看花儿,这里瞧瞧,那里望望,一抬头,只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,却恨面前有一株海棠花遮着,看不真切。只得又转了一步,仔细一看,可不是昨儿的那个丫头在那里出神。待要迎上去,又不好去的。正想着,忽见碧痕来催他洗脸,只得进去了。不在话下。...... 这海棠花一档,甚至画面都立体起来了~

宏观方面的剧情设计(预言式判词谶语),细节方面的银子流水、收租送礼清单,真是草蛇灰线、精雕细琢。真切体会到“十年辛苦不寻常”。

# 桃花扇

无意看见一个句子,然后看了一本书。 满页的红点能看出编者付出的心血。 很好奇古人能看懂其中那么多典故么? 顺便了解了一下明末历史故事。

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,秦淮水榭花开早,
谁知道容易冰消。
眼看他起朱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
这青苔碧瓦堆,俺曾睡风流觉,将五十年兴亡看饱。
那乌衣巷不姓王,莫愁湖鬼夜哭,凤凰台栖枭鸟。
残山梦最真,旧境丢难掉,不信这舆图稿。
诌一套哀江南,放悲声唱到老。

# 第七天

平直到赤裸地描写社会黑暗面,不像此题材的其他文字,激情愤怒或“睿智幽默”。

两个感触:审查制度重心从文字转移到影像、网络舆论了;相比媒体写的新闻稿,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。

用教科书的文风(胡说八道)总结:本书深刻描述了专制社会的黑暗现实,侧面体现当权者的丑陋嘴脸,作者痛斥了不公平到扭曲的社会,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深深地同情。预示了XXX必将XXX。

# 七日谈

魔幻且令人着迷的故事。寓言式手法写的却是过去。

希里花斯与“天朝上国”可视为两个时代(以1978年为界),以此为背景可以比较容易地解读故事。

正因为是同一国家的两个相近时代(希里花斯所处的极权时代,“我”所生活的现代),思想观念有差异,但没有断裂,文中“我”与张三的故事没有本质冲突,都带有集体主义特征,只是程度不同。倒是张三有些个人主义,所以从希里花斯出逃。

再过一两代,这隐晦故事的背景大概就要模糊了,于是本书就成真正的寓言故事了。

# 人性的枷锁

生命没有意义,那应该怎样选择生活方式呢?

曾经我以为,抛弃所有方能自由。然而毛姆告诉我贫穷的恶,梦想的幻,告诉我“所有之前读到的书、听到的教导都是谎言、谎言、谎言!”。

以前看过的小说,从没有主角让我如此反感。就像现实中,残疾、疾病通常能引发同情,但其扭曲宿主而给他人接带来的伤害通常难以承受。菲利普历经波折之后,性格由尖酸刻薄变得淡定从容,让人感到欣慰。毛姆以犀利文风著称,这本书最鸡汤的主题要算是:你若对生活温柔以待,那生活绝不负你了。

“在他身上日积月累的讥讽嘲笑让他渐渐筑起心墙,催开了芳香不逝的花朵。”

书名《人性的枷锁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卢梭的名言:人是生而自由的,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我在许多年前看到这句话时就非常喜欢,并引发我长久的思考,它透露了一个不可违逆的原理,凡人只能以无奈的眼神遥望自由,保持距离同行,不可得。对枷锁(道德、法律、他人/舆论)的认识理解竟与作者不谋而合,算是一个惊喜。

枷锁(道德、法律、他人/舆论)产生的原因。毛姆在两百年前就意识到“社会”是一个实体(“社会与个人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,两方心中也各自有数。一方面,社会利用个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,企图违抗者,它将其践踏脚下。忠心侍从者,它以勋章、金钱、荣誉加以奖赏。”),而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,我是近来才有类似的觉悟,心悦诚服。

年轻时,都喜欢标新立异,追求个性来感受存在,对抗平庸的恐惧。那应该如何选择生活方式呢?

本书给的回答:“过去,其他的人一直通过语言或文字向他灌输理想的定义,他则紧随其后,亦步亦趋,未曾有过一次随心所欲。他只做应该做的,从不随性而为。可现在,他急不可耐地把这些都抛在身后。每个“昨日”都在为“明日”做打算,而“今日”就这样白白付诸东流。他的理想是什么?他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,勾勒一幅精密绝伦、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。可他从没发现也许由出生、工作、婚姻、生育、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。可能向幸福投降就是承认了生命的失败,可这样的失败却比任何勋章都更加闪亮。”

# 牛棚杂忆

借用余杰的话:这些罪行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之中,为我们所共有。

我们没有办法拒绝这曾经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事实。正视这些残酷和暴虐的事实,并不是说就要让某一位正视者来承担全部的历史责任,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。正视这些残酷和暴虐的事实,目的是将可能触发暴行的因子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清除出去,让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再受到它们的威胁和压迫。

如今这本书可以上线出版,算是给了一个反省的机会,虽然官方仍无任何正视、反思的迹象。

然而长久地沉默和人为掩饰,被扭曲的思想已经定型,继续繁衍传播,历史真相也越远越模糊,余杰、季老担心的复发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么?

# 刀锋

经典永不过时。

书中描写的几个角色对应几种不同的价值观,时代潮流瞬息万变,如今依旧能从这些角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他们面临的问题仍然值得思考。如艾略特的“社交恐惧”,伊莎贝尔对生活与爱情的取舍,拉里追寻的答案。

精彩之处除俏皮文风外,角色描写全面细致,观察角度局内局外无缝切换,丝毫不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。且贵在从不以自身观点评判他人,也没有抬高“精神”贬低“物质”。

人,是善恶、美丑共存的矛盾(和谐)体,所有角色的描写都是二者混合的(艾略特的势利与善良,伊莎贝尔的美与自私,苏珊娜的生存之道),作者甚至故意从侧面透露自己的优缺点。但拉里是个例外,这点很奇怪。

# 动物庄园

故事精彩到即使不理解内涵也非常有趣,甚至可以讲给小朋友听。

如果当做寓言故事来读,套上天朝近代史,其精准程度简直让人无比震惊,几乎每个情节都能对应但某个历史事件。

# 浮生六记

想写书评却说不出话来,唯有叹惜。

# 科学、科普、科幻

# 未来简史:从智人到智神

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便是了解到一种新的能解释世界运行的系统——数据主义。

数据主义在宏观上能解释人类发展历史、人与其他动物的差距,对当下社会的新现象也有解释的理由,就看对未来的预言了。 不好的地方是有拖节奏凑字数的嫌疑。

# 盲眼钟表匠

演化的要素:复制、突变、累积、天择。

比喻用得很好,论证富有逻辑性。

语言生动活泼,很明显作者一开始就没打算不带情绪纯理论。

# 平面国

伟人的思想犹如点缀夜空的星辰,穿越无垠时间,无声闪烁,给予世间 美、方向。

# 索拉里斯星

我们渴望接触
我们甚至在黑暗森林中燃起篝火
抵御无边的孤独
我们跨越银河
来到你面前
抬头,依然是亘古的孤独

# 时间移民

总结成一句话。
大刘说:“我有一万种毁灭地球的方法,你想听么?”

# 神们自己

科幻题材一大主题或说很难绕开的主题,即对未来人类(或外星人)和社会的想象。

看了几本经典科幻小说,不乏亮点,但总感觉没有看到真正期盼的东西。

本书脑洞最大的地方莫过于对平行宇宙智慧生命的描述,细节上仍然处处是人类特征。而文中人类的思维方式、社会结构的构想可以说毫无新意。

现在的科幻大片根本就是新瓶装旧酒,无力吐槽。就算把猩猩、外星人换成人类,不改台词,也可以说毫无违和感。

我觉得对未来的预测必须认真考虑认识论,新发明对人类认识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。已有例子如印刷术、互联网,对社会的影响;未来例子如《三体》中提到的休眠对伦理、法律的影响等。

然而,更可能的是《未来简史》中提到超过二十年的未来细节是难以预测的,而故事需要细节,所以总是难以尽兴。也许就算描述真实未来,观众也无法理解或不相信,更别提喜欢了。

毕竟,现阶段的人类“只是个人类”。

# 历史

# 草原帝国

工业文明席卷全球之前,人类历史可谓是游牧文明跟农耕文明的冲突史,一直以来我们学习的王朝历史都是站在农耕文明的视角,看到的游牧民族都是断断续续,而且是不好形象。

而本书则提供另一个视角,于是我们看到了游牧文明的继承与演变。与农耕文明一对比,历史观也更加系统、立体。

现在人文主义已成普世价值观,我们自然会认为他们的行径过于野蛮嗜血,而这不过是生存空间的争夺,无所谓好坏,都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一部分。

不好的地方:

  1. 一些名词的使用或翻译不够准确统一(被大量书友吐槽)
  2. 大量地名没有标注看得很迷糊,需要自己查地图

#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: 土耳其帝国的兴衰

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味道很正统的史书,从君王和权臣来解读帝国兴衰。

让我唏嘘不已的是一种同病相连的感觉,一个欧洲病夫,一个东亚病夫。哎。。因而也不自觉地对比两者——奥斯曼土耳其、清朝,何其相似!

同是起源游牧民族,同是征服了一个顶级农业文明,同是有一个辉煌的前期。也同样没有赶上大航海时代,错过了工业革命。后期部分统治者们也决心变革,奈何既得利益的传统势力过于顽固,帝国已病入膏肓,最终都已失败告终。何其相似!

现在离两个帝国覆灭刚好差不多一个世纪,帝国继承者们的境遇却截然不同(一个四分五裂,一个重新崛起),那两个帝国有哪些不同点导致这样区别呢?

以下仅供参考:

  1. 时间跨度上奥斯曼比清朝更久,但清朝继承的中华文明有更久远的历史,文明本身有一统情节,地理位置、周边国家的情况也容易促成一统的局面。
  2. 虽然都是多民族国家,但汉族占绝大多数,结构更稳固。不像奥斯曼晚期各名族要独立。
  3. 离西欧崛起的工业国家的距离。清朝周围只有一个崛起的工业国——日本,且日本体量本身就小,还被打得这么惨。如果离列强距离很近的话,被肢解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哎呀,每每看这种鸿篇史书都有种,天地不仁万物刍狗的感觉。
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
兴,百姓苦; 亡,百姓苦。
宁为太平犬,莫做乱世人。

# 激荡十年,水大鱼大:中国企业2008-2018

10年前,我走过少年时期,开始思考,开始反叛,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。

本书讲述的十年,我经历了大学,步入职场,换了多个城市多家公司。

如果说我就是这十年大潮中裹挟的鱼虾之一,那本书算是提供了观望大潮的视角。

#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

这本书让哲学不再显得高大上,同时扼杀了我一直隐隐觉得“应该看几本哲学名著的想法”。

历史上的哲学伟人都是在世界知识总量、获取知识途径有限的情况下,竭力使用理性去推导演绎,希望找到一种绝对真理来解释世界。现在看来很多结论都有明显瑕疵,并不能增进我对世界的理解,从实用性来看就像古代的马车、信鸽。所以我对哲学不再有很强的好奇心。

但同时让人警惕的是,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,知识量如此庞大、获取知识途径如此快捷简单,以至于使人不再愿意思考,如同电视等媒介对人类的冲击。

几百年前印刷术的推广普及给人类带来了知识革命,逐渐打破束缚,思想自由驰骋。到现代,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似乎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束缚我们的自由。曾经全世界思想统治标志性手段——禁书,已不再可行。可笑的是,禁书手段也失去了其意义。娱乐至死的先声已经响起。。扯远了。。。

现在,我觉得最感兴趣的不是哲学家们提出来的理论,而是推导演绎时思考方式思维过程。如怀疑、辩证、演化、证伪等等。

本书可读性很强(八卦丰富😄),哲学史的情节发展连续,也有对比分析各家学说同异,方便记忆。